当前位置: 将乐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四领一促 > 
朵朵“致富伞” 撑开乡村振兴“新钱景” | 四领一促·产业领跑
2024-05-28 11:40:02  来源:  责任编辑:  

近年来,将乐县充分发挥省级现代食用菌产业园、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食用菌产业向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和技术创新协调发展转化,提升食用菌工厂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水平,促进食用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初夏时节,将乐县白莲镇小王村的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展示基地内,甜糯玉米茎秆粗壮、叶片肥厚,丰收可期。

73岁的菇农余若琛是宁德市古田县人,1983年到将乐种菇,一转眼已过去了41个年头。去年底,他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首次采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建立了“菌粮轮种”的绿色循环栽培新模式。在水稻秸秆的助力下菌菇长势好、品质佳,大球盖菇最高亩产达2500公斤。

“不仅菌菇产量上去了,直径在8厘米以上的甲级菇比例也提高了。”老余告诉记者,因为产量大幅提高,今年他还尝试着开拓新产品,将部分鲜菇切片烤干,制成礼盒销售,深受福州、厦门、上海等地顾客喜爱。

菌菇收获后,残留在土地中的菌丝蛋白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了充足养分。今年4月,老余利用夏季菌菇休伏期的闲置菇田播种玉米。

“这相当于地里多长出一笔收入,按亩产千斤计算,一亩地能增收2000多元。”望着大棚里茁壮生长的玉米,老余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在距老余菇田20公里远的南口镇小拔村,另一种绿色高效循环栽培模式正在种粮大户杨北金的农田里孕育生长

菌菇收获后,残留在土地中的菌丝蛋白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了充足养分。今年4月,老余利用夏季菌菇休伏期的闲置菇田播种玉米。

“这相当于地里多长出一笔收入,按亩产千斤计算,一亩地能增收2000多元。”望着大棚里茁壮生长的玉米,老余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在距老余菇田20公里远的南口镇小拔村,另一种绿色高效循环栽培模式正在种粮大户杨北金的农田里孕育生长。

“去年秋天收完水稻,我们用农机将一百多亩稻田里的稻秆收集粉碎,覆盖在菇田里,不仅替代塑料地膜提高地温,减轻了冻害发生,还能加强土地的营养,产菇增肥,一举多得。”杨北金的示范田里烟叶长势茁壮,“菇—烟—稻”轮种的种植优势肉眼可见。

他正计划向上申请农机设备补贴,通过机械取代人工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种绿色高效的循环栽培模式。

目前,将乐县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近2000亩,其中竹荪1700余亩,大球盖菇200余亩。全市范围内,将乐县、大田县先后被农业农村部列为“秸秆全产业链高值化利用试点”示范县,获得补助资金300余万元。

“新技术的推广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价值,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循环经济模式。”将乐县经济作物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肖胜刚说。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将乐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将乐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将乐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更多]民俗风情
    •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 闽ICP备2023009451号-1
    • 商务合作、新闻线索:0598-2322923 投稿邮箱:2518131381@qq.com 地址:广电大楼6层
    • 将乐县网络投诉举报:zgjlx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