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将乐新闻网 > 民俗风情 > 
两篇美文带你走进将乐大山,聆听最美的“菇事”!
2016-09-02 09:35:00  来源:  责任编辑:陈忻  

 

今天小编邀大家一起阅读两篇出自将乐笔者的美文,和你一起聆听那些属于山城将乐的“美丽菇事”。

 

抢菇

文∕李宣华                       

 

 

几回回梦里回故乡,几回回“抢菇”笑开颜。梦外,依旧常常回味充满泥土芬芳的“菇事”:随父母上山采菇的那份怦然心动;独个儿寻踪觅迹,找寻他人暗藏“菇摊”的那份智勇……

“处暑时节分外忙,抢时抢摊抢红菇”,这是客家将乐乡下流传的一句谚语,说的就是山里人家乐滋滋上山“抢菇”的情景。一个“抢”字道出了其间的奥妙和几番艰辛:要想采到更多的红菇,一要抢占时间先机,二要抢占“菇摊”地界,不畏刮风下雨,不惧山高路险。

家乡红菇,菌盖形似碗碟,正面深红,中心暗红,菌褶白色泛蓝,呈辐射状,是一种野生稀有珍贵的菇品,有“南方红参”之称。据《本草纲木》所载:“红菇味清、性温、开胃、止泻、解毒、滋补、常服之益寿也”。然而,朴实的乡亲们关心的并不是红菇有多少保健药效,他们更多的是看上红菇不菲的价格。

 

 

我对红菇有着割舍不去的情结,尽管远离红菇飘香的大山奔波在喧嚣的城市,依旧打心底感恩她曾经赐予的泽惠。实话说,如果家乡不产红菇,在粮食还没收割入仓的那些年的九月,家里是定然拿不出我们几兄妹上学所要缴纳的学费的。

老家村子四周,都是常绿阔叶林。每年夏秋之交,山林杂木的一些腐叶丛中,就会奇迹般地冒出一朵朵,一簇簇水灵灵的红菇。这些长红菇的特有场地,就是村里人所说的菇摊。菇能不能“抢”得多,关键就看你掌控的菇摊多不多。如果知道的大多是些众人皆知的菇摊,那就全靠跑得勤了。

父亲是村里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抢菇”能手。那些年,家里每年单晾晒好的红菇干就高达二十多公斤,九成是父亲一篓篓从山里“抢”回来的。有了父亲的真传,上初中时,我便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菇王”。每天黎明时分,胆大过人的我就背上小竹篓,打着小手电随父亲屁颠屁颠地上山。到达一处村人皆知的“菇摊”后,才和父亲“分道扬镳”。他走独家路线,去的是人无我有的菇摊,要尽量小心再小心,以防村民跟踪。我闯公共领域,凭的是眼疾手快。当然,不管你有多神速,所“抢到”的菇总是寥寥,加上用“抢”拼的是速度,常常背回家的菇要么“瘸了腿”,要么“残了盖”。

于是,我开始寻找新目标。记忆犹新,我跟踪的第一个对象是我的邻居连伯。选择这个“目标”,我经过了一番思考:因为他每次上山都不紧不慢,而且家里晾晒的红菇总是大小一致。没有鲜为人知的“根据地”,要想做到这两点几乎不可能。有一天凌晨,我随父亲出发,在离家一公里左右的一座石孔桥下躲着。约莫过了一二十分钟,果然看见连伯迈着极快的脚步来了。他一路沿着小溪走,我借着溪流声的掩护,紧随相距四五十米远的后头。

到达一个陡峭的峡谷地段时,连伯忽然停下脚步,向四周环顾了一阵后,沿来时的路折回,我冷不丁冒出了一身冷汗。还好没有被发现。我紧紧地屏住呼吸,躲在一块大石头后。

连伯返回走了两三百米,拨开一丛芦苇敏锐地钻了进去,然后又回头把芦苇丛拨正。待十几分钟后,我小心翼翼地拨开芦苇丛,把脚步放轻,再放轻,弯腰顺着连伯的足迹缓缓前进。终于,在距一棵硕大的苦槠树十几米远的地方看到了连伯。他轻轻地扒开一片片枯叶,全神贯注地采摘着一朵朵红菇。不知怎么的,心儿怦怦直跳的我,却异常的平静。为了“钓到更大的鱼”,我不忍就此罢休,又继续跟踪了连伯暗藏的几处菇摊。待山里氤氲的大雾散去,连伯背上的大竹篓已装得满满当当。

 

 

次日,我抢先在连伯前头,背回了满满一篓的红菇。中午时分,连伯特意到我家院落,看了看我母亲正在晾晒的大小匀称的红菇,诡秘地朝我笑了笑:“你小子,竟敢‘抢’连伯菇摊了。不给我好好守住,看我打不打你屁股”。

跟踪人家菇摊不算大本事,毕竟那是“名花有主”之地。那么,就自己开创独家“阵地”吧。囔囔着叫上父亲,翻山越岭,专挑无人问津的山里闯。然后,在脑子里记下找寻到的一处处菇摊的位置。

随着菇摊数量的年年增加,我上了中专,大学,尔后,离家越来越远。以至于十多年后的我,处暑时节带着新婚妻子回家,不顾年事已高的父母劝阻,穿上父亲的劳动服执意上山,却再也记不起那些当年熟悉得再也熟悉不过的山间小道,更别说大山深处那一处处魂牵梦绕的菇摊了。

只是,辗转四处,总是嘴馋家乡的这一山珍菌味。我那白发苍苍,再也无力上山“抢菇”的母亲,每年处暑都要花高价向邻居买些红菇送到城里。友人曾为此不解,城里的红菇两三百元一斤,价格比你老家的便宜了近一半呢?为什么你们产菇的村庄反而价格更贵?

其间缘由,我说不太清。但自小吃惯了家乡红菇那纯正口味的我,在市场买了几次品相和家乡红菇无异的菇回家煮吃后,实在是大倒胃口。或许这是一种感觉,这感觉和我曾经看过的一则权威报道有关――红菇农药超标!当时,一看,我吓了一跳,红菇至今无法人工栽培呀!可农科院工作的友人说,消息不假。因为价高,有些村子成立合作社,对菇摊进行专业化管理,喷洒农药防范虫子偷吃菇叶,同时下特有的催肥剂让菇长厚变重……

所幸,多年来,家乡的林子还茂,菇还是用“抢”,产出的红菇味道没变

 

山村菇事

文∕余永秀                      

 

 

在将乐,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是梦幻最多的时节。分明晴空白云,眨眼就雷声滚滚,下起一场大雨。急匆匆的阵雨过后,依然是大朵阳光普照地面。被雨水冲刷过的树叶,泛着耀眼的翠绿,树林里水珠滴哒滴哒坠落,充满清新、快活的空气。枯枝腐叶覆盖着的黑色松土便开始从睡梦中苏醒,隐藏在土里的菇朵早已按耐不住寂寞,邀着一窝小伙伴,争先恐后地拨开泥土,顶开树叶探出小脑袋。接下来,一年一度的山村菇事就拉开帷幕。

于是,满山遍野就闪动着采野菇的人群。

不久,房前、房后、房顶都被采摘下的野菇占据着,晒谷坪变成晒菇坪。各种野菇:仁珠菇、梨菇、鸡丝菇、青面梨、赤奶汁、乌榛帽、黑灵芝、七层塔、猪血红……算来有几十个品种,把村里村外点缀的色彩斑斓。

在所有的野菇中,仁珠菇被称为菇中珍品,它红的鲜艳欲滴,晒干后煮汤香甜可口。这类菇并非遍地生长,它要选择远山密林、荫凉潮湿的地方定居,而且有固定的菇窝和生长区域,一般不会随意流动。要是它的生长环境遭受破坏,比如大树枯死或被砍伐,树叶遮不住尘土,菌种一气之下就逃之夭夭,这可是让采菇人最头疼的一件事儿。因此,他们知道野菇与树木之间的亲昵情感,但愿山间的树木恒久常青。

最后,小编也请提醒广大市民,对于来源不明的蘑菇,尤其是自己不认识的野蘑菇不要食用,自行采摘的野蘑菇请务必确认其安全性,不要拿生命去“试吃”。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将乐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将乐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将乐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更多]民俗风情
    •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 闽ICP备2023009451号-1
    • 商务合作、新闻线索:0598-2322923 投稿邮箱:2518131381@qq.com 地址:广电大楼6层
    • 将乐县网络投诉举报:zgjlx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