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将乐新闻网 > 民俗风情 > 
“寻访文脉·留住乡愁”系列之山坊,我惆怅的田园故乡
2015-08-25 15:08:00  来源:  责任编辑:陈忻  

精巧玲珑的谢承泉祖厝满庭芳草。

古厝经受不住岁月的洗礼。村民说,每年雨季都有房屋在倒塌。

八仙桌牙板上的精美雕刻

高墙耸立,这里见证了曾经的一段辉煌。

乾窠古井成为众多远离村庄的谢氏儿女记起乡愁的家园风物。

●山溪水文/
  大源乡山坊村,位于将乐县北部,与邵武、泰宁接壤,地形主要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环周山峦叠嶂,树木林立,生长茂盛。
  它,家族显赫,曾年收租粮食超千担;
  它,声震方圆百里,曾被县令授予“族义奖”。
  如今,在岁月的流逝中,它芳华不再,苍茫壮远……

如影随行的家园情怀
  在晚霞的映照下,已是古稀之龄的谢承斌,习惯性地拿起那把伴随他多年的笛子,深情地奏起那首他已经吹了40多个年头的《洪湖水浪打浪》。
  初学时,笛子是戏班师傅手工制作的。那时,每有闲暇,他就带上心爱的竹笛,到老家山腰的一口古井旁吹呀吹,笛声在绵长蜿蜒的山谷里回荡,和不时拂过的山风,不时传来的鸟鸣,相融相汇。
  此时,他驻足的不是老家山坊村的山腰,而是与家相距60公里远的将乐县城里的一幢高楼电梯房的阳台走廊。手中的笛子也是他花380元钱上网淘来的。“搬到城里已经20多个年头了。人在城里,常常心在村里。想起那里的青砖黑瓦,想起那里的日头出落。歌还是那首歌,但我已经从中年吹到了古稀。”
  热心老家公益事业的谢承斌,当过农民,经过商,是将乐万安二中1962年的首届初中毕业生,有文化基础,加上虚心好学,成了村中那一辈的能人。一年前,由他和一位民政部门退休干部义务领衔,历时5年之久编辑的山坊《谢氏族谱》印刷出谱。
  “……宗尚益长永,世绍啟贤良,承家恢绪业,华堂焕文章。”指着族谱里的字辈排序,谢承斌念着念着,就愈发地激动了起来,“我是‘承’字辈,现在最小的排序已到‘绪’字辈了。不过,不管你什么字辈,不管你走到哪,走多远,流淌的血脉相连,都带着一个共同的符号,叫‘山坊’。”
  怀念故土的情结是相通的。就在7月上旬,和谢承斌同字辈的谢承理,骑摩托车两个多小时,从将乐县城到山坊村,住了4天,组织村里人一道,劈砍山坊村通往乡里那条水泥路旁疯长的蒺藜杂草。
  谢承理,今年50岁,4年前他也举家搬迁到了城里。对于村里的许多事情,他如数家珍:“1986年大年三十,山坊村通电,各幢大厝鞭炮轰鸣,火花冲天,热闹相迎。199112月村里开通拖拉机路,如果是提前两个月开通,我结婚迎接新娘就可以乘坐拖拉机哩。2005年,村里的水泥路开通……”
  城里的霓虹再美,也美不过故乡山野上空的闪耀星星。尽管,“留守”山坊的村民不到30人。但每年水尾廊桥举办佛事,每年清明祭祖,山坊儿女们都不用组织,无需召唤,不管再远,都会赶往村里参加这些传统活动。“这几年,二月初二举办佛事时,乡村小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设在桥上功德箱里的香火钱,每年都有近两万元。这些钱其实就是村民自发捐赠给村里办公益事业的资金。今年清明祭祖,集聚谢氏家庙吃饭的山坊儿女就有50多桌。”谢承理颇感兴奋地说。
  如今,身居小城,谢承理常触景生情:拧开家中的水龙头,他眼前便会情不自禁地呈现出村子里的一口口古井,一口口鱼塘。“乾窠古井、水曹边古井、司马第古井,每一口古井都有每一口古井的故事。水口上渔塘、村尾渔塘,每一口塘都有它的讲究。”
  这些井,这些塘,当地文化和建设部门都进行过鉴定:位于山坊村头的乾窠古井,是一处明代古井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石、木、三合土结构。水曹边古井是一处清代池塘井泉,从南至北由饮用井、洗漱井、洗污槽、平台构成,井侧依南筑有石制石丁步,布局别具一格……
  远去并不代表离开。拜访谢承斌、谢承理,是一次分享其思乡情怀之旅。那天,临别谢承斌家下楼时,笛声响起,曲子依旧是他曾经一次次站在山腰古井旁吹过的那首《洪湖水浪打浪》……
如雷贯耳的山乡传奇
  去山坊,车出大源乡,上增源
  岭,进廖家地,攀长甲,经过一个又一个村,绕过一道又一道岭,弯弯曲曲近一个小时车程之后,一股清凉入骨的山风迎面扑来,一幢幢青砖黑瓦映入眼帘。
  “到了,这里就是山坊。”随行的谢承理一下车便愈加热情起来,“这里的古厝面积都很大,多建于清代,现在留存的还有坪上谢氏祖厝、谢承泉祖厝、大坪谢横发祖厝、村头谢氏祖厝、祠堂关谢氏祖厝。”
  位于山坊村15号的坪上谢氏大院(又名富贵房),平面呈梯形,从西北向东南由砖墙布瓦封火墙隔为二列院落,牌楼、门厅、环廊、天井、橱房、书斋一应俱全。坪上谢光根大院与其正面墙相连,形成规模宏大的一个整体。大院除后方一面耸立的高墙之外,其余外墙都设有“凤眼”,既有华美富丽的装饰作用,又有实实在在的防御功能。
  防御?莫非交通闭塞的深山村落也有贼寇扰民?
  其实,说山坊村交通闭塞,是相比于时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迅猛发展的今天而言。在古代,山坊的交通是算不上闭塞的。据《将乐县志》记载,将乐县城至邵武古道经大源、增源、长甲、神下、大岗等村。山坊村就坐落在这条古道的边上。如今,山坊村村尾还留存一段相对完好的清代“驿站古道遗址”。这条古道呈东西走向,长约700米、宽0.5米。据专家鉴定,这是该村古时通往大源、将乐县城、泰宁朱口等地进行商业贸易、农业生产的主要驿道。
  人来人往,马往马来,这样的古驿道和今天的高速公路应当可以相媲美吧?“是呀,要致富,得先有条好路。”谢承理说,“有这好条件,加上我们的祖上能干,山坊村一度辉煌。”这句话,在村中找人攀谈时,从不同老人们朴实憨厚的故事里,总能找到更加鲜活生动的注解:
  “明清时期,我们村在周围的泰宁龙湖、朱口等地买了很多田地,每年收租1000多担粮食。”
  “我们村自古重学重教,人才辈出,声名远扬。明末清初,邵武市的谢元村和大布岗镇的一个村打田地官司,一次又一次惨败。有人说,你们打不赢人家啦,除非找山坊村人帮忙。后来,我们村里的几个才子受邀出山,让谢元村大获全胜。”
  “谢氏家族人习武好武。我们祖上的贤儒、贤仁等人都是力大无比、行走如飞的人,听说他们4个人到江西黎川,来回三四百里山路,行走4天,挑回600多公斤货物。”
  “那时,离山坊9公里远的长甲村有圩日,米市几乎都是山坊人开的……”
  这些故事不排除有夸张成分,但绝非空穴来风,大多在其族谱和将乐的有关史料里可以找寻到相关记录。谢元村26户谢姓人家,就因为感念那场官司,全村入族山坊。
  谈及“重学重教,人才辈出”,例子就更多了,即便今天的山坊,区区几十住户,走出的处级干部就有4个,科级干部有十几个。
  至今,将乐县还流传“山坊人骁勇善战,击退入侵太平天国残兵”的故事。对此,其新修族谱这样写到:咸丰八年八月十五,公等在水牛潭南排岭两路堵守水口和长矛贼战斗两天。世钦、世兹、世国、世铜、绍惠、绍志、绍华、绍爵、绍楷、绍霁、绍霄、绍裎、绍根、绍臣、啟寿、啟林、啟高、啟镛、啟焕、啟绪等20名壮士英勇牺牲。时任将乐县令马县令授予公等“族义奖”。
  为了纪念这些勇士,两度修谱,村里都把这20名勇士和村里出的10个将乐县学文痒生、15个国子监太学生、3个例授六品武略骑尉候选卫千总以及貤封五品奉大夫、五品奉政大夫等人齐名,永载谱中。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山坊谢氏家庙,油门漆柱,富丽堂皇。上下两楼曾挂满了“奉正大夫”“贡生”等见证谢氏家族辉煌显赫的牌匾。“可惜呀,文革期间这些牌匾都被抬到谢家大坪烧了。”谢承理摇头不已地说。
  山坊静默,多少传奇烟雨中。
如梦渐远的谢家大厝
  谢氏家庙里供奉的是元七公的牌位。如今,山坊村的儿女每年清明都要到这里祭拜团聚。
  东晋孝武帝时,谢安任宰相,其兄长谢奕任安西司马。将乐谢姓的先祖大多为谢奕、谢安两兄弟的世系。据《将乐姓氏》一书记载,谢奕第八子谢玄裔孙由浙江迁江西。谢玄二十三世裔孙谢孟英约在南宋由江西洪都迁福建邵武和平。谢玄二十八世裔孙谢天福因献良马给朝廷,不幸因中途马死而获抄家之罪,其十二个儿子散居各地。其中,七子元七移居将乐大源乡山坊村。
  对此,山坊《谢氏族谱》的记载颇为传奇:明初洪武年间立村(公元1386年)。元七公携带妻儿骑马逃难至山坊南窠岭,其马驻足不前,昂头高嘶三声,示意主人就地安家。路边只有一家余氏小饭店,店主留下元七
  一家人暂住。过了几天,元七见住处不远的地形,酷似“五马落槽七重口”,只见山间竹林有一只母鸡带着一窝刚孵出的小鸡悠闲觅食,便认定此地是繁衍发脉的宝地,可以开垦立基,取名“鸡窝里”。到清代乾隆年间,元七公在村里繁衍的子孙后代达300多户,村中男子一年迎娶亲事最多的一年达32门,足见当年的兴旺。
  坪上谢氏祖厝位于山坊16号,是一处清代建筑,面积达500多平方米,里面大小房间数十间,置身期间如同行走迷宫:平面呈长方形,从西向东由砖墙布瓦、封火墙隔为一列院落,两侧为正座,二进。中轴线从西南至东北位次为门楼、门厅、前座、上座。门厅三面环廊。前出廊左右二侧设边门,中间天井,天井两侧有四廊的暗坡榭,上座面阔五间。出前廊,左右两侧设边门二进,上座后面为轩。东侧为厨房、厅、配房等到结构建筑……
  “村里的每一幢大厝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小天地,易守难攻,里面有古井,粮仓。通过大墙‘凤眼’,可以把外面观察得一目了然。”谢承斌说。
  据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红色热土》一书记载:1937年国民党“围剿”红军游击队。“清剿”之敌采取长期搜山、围山、烧山、封坑、兜剿等手段,实行树砍光、房烧光、人赶光的“三光”政策,把群众赶出山后,将长甲、廖家地、山坊一带的30多家笋厂、纸厂、香菇厂全部烧光。
  在这场劫难中,山坊村凭借儿女们的坚强和高墙“凤眼”,幸免于难。“小时候,我们这些孩子就经常穿梭在这一幢幢大厝里捉迷藏,玩得天昏地暗。”谢承斌深感怀念地说着,一声惊叹,“后来村民陆陆续续外迁,如今剩下不到10户了。”
  谢承斌所说的“外迁”有一次规模较大,他在新修的《谢氏族谱》“大事记”里对此做了详细记载:“难忘的2010618日午时,千年罕见的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夺去了永丰、木林甲两村的田园和家产。山坊、茶前、沙溪也成了地质灾害威胁村,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大面积迁移。90%的乡亲从此迁出了祖地山坊村。”
  “人迁了,但故土总是让人牵挂。”谢承斌感到最为欣慰的一件事便是,修编《谢氏族谱》时,到泰宁、邵武、江西等地调查搜集材料时,都受到了谢氏后裔的热情响应,大家慷慨出资。
  “族谱可以重修,思乡情结难以淡化。可是那些砖瓦古厝实在是太老了,几乎每年雨季都有房梁塌陷和围墙倒塌。”夕阳西下,站在村前一垄梯田的田埂上,望着一幢幢风华不再的苍老祖厝,几位割舍不下故土始终没有搬离村子的老人叹息不已。
  山坊村经受住了鬼魅般的战乱和史无前例的洪灾考验,却经受不住漫长光阴的软磨硬泡。一如一张尘封多年的底片,在岁月的洗礼中影像漫漶,如梦渐远……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将乐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将乐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将乐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更多]民俗风情
    •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 闽ICP备2023009451号-1
    • 商务合作、新闻线索:0598-2322923 投稿邮箱:2518131381@qq.com 地址:广电大楼6层
    • 将乐县网络投诉举报:zgjlx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