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将乐新闻网 > 民俗风情
将乐人物系列之四
2014-11-14 08:51:00  来源:  责任编辑:董观生  

林道飞

林道飞(生卒不详),字宏中,晚年号含云逸叟,将乐县人,明朝名医。他以医术高超、多行善事而享誉闽中,曾任福建太医。病人服用他开的方剂,药到病除。他晚年热心公益,经常拿出钱粮赈饥济贫,还捐田 120亩给含云寺。林享年83岁,著有医书《济世良友》传世。  

余重谟

余重谟(生卒不详),将乐县人,集书、画、诗、棋于一身,为明朝著名艺术家。他的书法尊崇苏轼、朱熹,擅长飞白,大者如盖;楷书亦精,似祝枝山、陈白沙;墨迹流传国内,为人们珍视,争相收藏。他的墨竹画尤其精妙,造诣很深。余还喜欢吟咏,善于弈棋。家虽不富,他却乐于帮助朋友。遇到名士来访,往往旷日陪伴,流连不倦。泰宁江日彩未及第时,十分贫穷,余特意筹资盖房给他居住,并同他一起研习诗文,同窗 10载。余享年89岁。

余思复

余思复(16141693 ),字不远,晚年号中屯,将乐县余源村人。他少年学习勤奋,每次借到书,抄毕还挑灯夜读,反复琢磨。余特别喜欢韩愈之作。有一次得到考亭旧本,反复吟诵,废寝忘食。余埋头理学研究,探索朱熹理学精微。他成人后,无意科举功名、恣情山水,以诗文自娱。江西桐城钱饮光、宁都魏永叔、福建宁化李元仲对他的才学咸推重之。魏永叔称赞他其诗甚古,奇崛不驯之气,皆出之卒然,自是古人佳处。清康熙八年(1669 ),他云游全国各地。在京城,御史笪重光奇其文,召见他。京城名士施闰章、王时敏与他相会,皆恨相见晚。王时敏之子王史藻作诗赞誉之。
  余的书法造诣很深,风格与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相似,讲求笔致墨韵,风格清润,于率易中得秀色。他曾在江苏太仓县隆福寺留下许多书法作品。县内和邻近县的古刹名寺多邀他书写联牌、匾额或条幅,墨迹流传甚广。
  余为人豪爽大度,平生没有积蓄,但喜济人急,而且总是金尽乃己。他终于故乡,享年 80岁。著作有《中逸稿》、《吴游草》、《山居集》等。

廖腾奎

廖腾奎(16411716 ),字占五,号莲山,将乐县人。清康熙八年(1669)中举。历任知县、府尹、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光禄寺正卿、左右通政史司、通政使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户部侍郎等职。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廖出任徽州休宁知县,针对当地时弊,集中力量打击扰乱治安的斗杀者,宣布对其家属亲友不连坐。接着,招抚外流百姓,健全保甲制度,减轻百姓负担,禁止锢婢,禁侵墓田,使生者得所,死者以安。他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后,有一污吏想调入休宁县,他上疏朝廷,论列是非,使这个污吏和与他有瓜葛的抚臣一同被朝廷罢免。休宁人称颂廖,祀名宦祠。
  廖两度主持典试,所取皆孤寒知名士,选拔不少有学识的人才,得到朝野好评。他曾任奉天府尹。这个官职原来由军人担任,任用文职官员乃由廖开始。康熙五十年 (1711),他迁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康熙皇帝知他公明可任,派他前往福建察办陆路提督蓝理为官贪酷一案。以闽人治闽狱前所未有,亦由廖开先例。回京后,他又以户部侍郎之职奉命往山东主办祭告、犒军,均勤恪尽职。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8月,廖告老还乡,客死浙江衢州清湖中,享年 76岁。他平生好诗,所到之处多有吟诵。山东蓬莱阁避风亭还保存他的诗作碑刻。廖著有《浴云楼稿》、《海阳记略》、《三大公案》、《寿世鸿篇》、《慎修堂诗集》等传世。

章儒球

章儒球(生卒不详),字文玉,将乐县城人。他筹资建造县南陈大坑桥,在桥两头用砖石铺砌道路,长达数里。清康熙五十二年 (1713),县城北郊龙池桥被洪水冲垮,他筹集银钱数千两,砌墩修桥,桥面宽2 4尺,并在桥西建一座石亭,让行人歇息。该桥修好后,每逢夏日,他在亭中备有茶水,供行人饮用。知县邓颖蒙将他的善举上报,督学使车鼎晋题字表彰。乡亲们也在亭边为他竖碑纪绩。

黄 锷

   黄锷(生卒不详),字剑友,将乐县人。清康熙五十三年 (1714)中举,授四川省双流县知县。当时,该县农田大多缺水,一遇干旱,田地龟裂,收成无望。黄上任后,筹划兴建蓄水、排灌工程,使不少农田有水灌溉。他振兴人文,整肃社会风气,捐修义学堂,修纂县志。他亲自纂写劝戒 12条,说理明晰,语气恳切,淳淳如告诫儿女。上司对黄锷廉洁、务实的作风颇为赏识,训示部属以黄为榜样,并推荐他为华州知府。黄一上任,所辖金川县发生兵事。混乱的局势,纷繁的军政事务,他应付从容,处置得当。后来,他病瘁乞休。(余永秀)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将乐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将乐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将乐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更多]民俗风情
  •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 闽ICP备2023009451号-1
  • 商务合作、新闻线索:0598-2322923 投稿邮箱:2518131381@qq.com 地址:广电大楼6层
  • 将乐县网络投诉举报:zgjlx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