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将乐新闻网 > 民俗风情
辩论西铭
2013-10-11 15:19:00  来源:  责任编辑:林岚  

历史人物传奇.三明市将乐县报

辩论西铭

 

宋圣绍元年(1094年),杨时任浏阳知县事。翌年5月,杨时再次离京前往洛阳长寿寺拜表院拜见伊川先生。

豫西洛阳,前临洛河,背负邙山,地势险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自关中迁都洛阳,史称东周。此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先后在此建都,素有“九朝古都”之称。

杨时到洛阳次日上午,伊川先生便与之同游古城。此时,洛阳各色牡丹开遍全城,处处姹紫嫣红,蜂飞蝶舞,大街小巷,出门俱是赏花人,花事极盛。牡丹虽为国色天香,但杨时与程颐嫌其过于娇艳媚俗,便避开热闹处,朝城东方向看古寺名刹去。

程颐久居于此,对洛阳历史了如指掌。他告知杨时:“因规模宏大,街市繁华,东汉之时,此城即名扬四海。然我以为,洛阳之骄傲,乃文化也!经学兴盛于洛,佛学首传于洛,理学亦渊源于洛;欧阳修之《新唐书》、《新五代史》草就于洛,司马光之《资治通鉴》亦成于洛。”

言语间,二人已步入白马寺。这白马寺距东城24里,掩映于参天古木之中,巍峨轩峻,气势恢宏。有两石马立于院门两旁,背负鞍鞯,若千里归来未落槽,又似等侯主人随时去远征。程颐谓之杨时道:“此白马寺,乃佛学入汉唐后官府首建之佛寺。东汉明帝笃信佛学,便遣博士弟子秦景、王尊十二人等前往天竺国取经,尔后以白马驮回真经。白马寺因此而得名。”

说至此,程颐喟然长叹道:“自此,佛教日盛,信徒渐广,以致今日,仍与孔孟绝学分庭抗礼。”

杨时不解道:“佛学劝世人从善弃恶,善教也,先生何以鄙薄

之?”

程颐愤然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间。而佛学弟子,逃父出家,削发为僧,不事父母,违绝人伦,不义不孝也,较之道士蓄发裸足,归隐林野,更令人痛惜。”

杨时答道:“先生所言甚是。此等异邦之曲学,与洛学正统之绪言,不可等目观之。不才弟子,日后定当全力弘扬洛学,以张大师门。”

程颐甚悦,道:“入道莫如敬,未能有致知而不在敬者。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即吾兄长明道之所谓‘涵养用敬’也。是故,汝欲弘扬吾之洛学,则心必至诚。”

杨时听罢,连忙跪伏于程颐膝前,神色肃然道:“诚哉斯言!先生赠言,弟子当谨记于心,无论遇何纷扰,亦倡道不已。”

向晚时分,程、杨二人登上藏经楼毗卢阁。此阁高耸云天,阁内清幽静雅。立阁北望,但见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洛阳古城通街华灯璀璨,万户炊烟袅袅;邙山脚下,四野平旷;皇城之内,宫阙雄伟,楼阁富丽,美不胜收。

杨时叹道:“置身其间,但觉心悦气和,凡尘忧恼,宦海荣辱,随风而去矣。”

程颐道:“人于天地并无窒碍处,能大小快活者,性也。性者有二,一曰天命之理性,一曰生之气质之性。理性无善恶,气质之性则有善与不善,有如道心与人心也。”

杨时若有所悟,频频颔首。

回至住处,程颐谈及门下弟子,杨时告知先生道:“定夫今于河清任知县。”

程颐道:“游酢已函告于我。”并告知杨时:“而今游君品德精纯,学问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

杨时听后,自然十分高兴。十日后,杨时自洛阳直奔河清县(今河南间县)拜访游酢。于河清勾留六日后,杨时携定夫重返洛阳,同见程颐于拜表院,就“中和育位”、“涵养用敬”、“格物致知”、“天理人欲”等诸多命题,一一就教于伊川先生。

五日后,杨时、游酢二人向程颐辞行。程颐谓之杨时:“欲探究洛学,横渠之《正蒙乾物篇》不可不看,《西铭》之说尤是。”

横渠者,张载(10201077年)也,字子厚,陕西凤翔眉县横渠人。自幼好学,志存高远,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许,矢志成就一番大业。 21岁,曾上书朝中参政议事范仲淹诹议边防之要务,受范仲淹指点,攻读《中庸》,探究释老与六经。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便于京师设堂讲《易》,听者甚众。一日,其表侄程颢、程颐前来探望,是晚,三人围坐,畅叙《易》理,共语道学精要。横渠为二程卓识折服,自叹弗如,翌日,谓之弟子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自叹弗及,汝辈可师之。”于是,摒弃佛老,敦守儒经,回至关中,收徒讲学,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训谕弟子,后受文彦博之聘,曾任长安学宫教谕一职。半百之年,便僻居故里,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志道精思,须臾未息,亦须臾未忘。后终成大器,创立“大化秦人”之关学,与“理学宗主”周敦颐,象数学家邵雍,理学奠基者程颢、程颐齐名,世称“北宋五子”。

张载与二程有亲戚之缘,又曾同住洛阳,过从甚密。但其关学与二程洛学不同。横渠以为天地万物仅一气而已,气聚成物,气散物灭;洛学以“理”为万物之本原,言关学之“气”,乃形而下之“器”,而非形而上之“理”,因“气”有生有灭,“理”则万古永存。

虽如此,程颐却喜读张载之《西铭》篇。

张载曾将其得意之作《正蒙乾物篇》之首段和末段录出,贴于东西两壁木格窗上,以为座右铭,前者名之《贬愚》,后者名之《订顽》。后程颐遂将《订顽》易名为《西铭》,《贬愚》易名为《东铭》。

圣绍三年312日晚,杨时端坐书房研读《西铭》一文。当读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此段文句时,不禁眉头紧蹙,疑惑丛生,自言自语道:“此《西铭》有体无用,与墨子“兼爱”之说何其相似也!”

杨时又不知已之管见然与不然,心中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是夜便致笺就教于伊川先生。

张载《西铭》篇所言旨趣,正是其《正蒙诚明篇》所发之意,即“唯大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具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其《西铭》更是要求天下臣民对等级秩序“不驰劳而底豫,无所逃而待烹,体少受而归全,勇于从而顺令”;以为,“民胞物与”与“从而顺令”,二者如孪生兄弟,相即不离。横渠所描绘此幅天下大同之图景,自然倍受二程尊崇。因而,程颐对杨时信中陈述之观点颇不以为然,复信杨时,简而答之道:

  《西铭》之论,则未然。横渠立言,诚有过者,乃在《正蒙》。

《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二者亦前圣所未发),岂墨氏之比哉!

对程颐之答复,杨时甚觉牵强,难信服于人。

数月后,杨时再次致信伊川,以求《西铭》之主旨。他在信中写道:

   某窃谓道之不明,智者过之。《西铭》之书,其几于此乎?

   昔之问仁于孔子者多矣,虽颜渊、仲弓之徒,所以告之者,不过求仁之方耳,至于仁之体,未尝言也。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言仁之尽,最亲,无如此者。然本体用兼举两言之,未闻如《西铭》之说也。孔、孟岂有隐哉?盖不敢过之,以起后学之弊也。且墨氏“兼爱”,固仁者之事也,其流卒至于无父,岂墨氏之罪耶?孟子力攻之,必归罪于墨子者,正其本也。故君子言必虑其所终,行必稽其所弊,正谓此耳。

   西铭》之书,发明圣人微意至深,然而言体不及用,恐其流遂至于兼爱,则后世有圣贤者出,推本而论之,未免归罪于横渠也。

  某窃谓此书,盖西人共守而谨行之者也。愿得一言,推明其用,与之并行,庶乎学者体用兼明,而不至于流荡也。横渠之学,造极天人之蕴,非后学所能窥测。然所疑如此,故辄言之,先生以为如何?

   程颐收阅杨时此信后,为其治学之诚所感,欣然复函正告于杨时:

  《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老幼及人,

理一也;爱无差等,本二也。)分殊之弊,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无别而迷兼爱,至于无父之极,义之贼也。子比而同之,过矣。且谓“言体而不及用”,彼则使人推而行之,本为用也,反谓不及,不亦异乎?

杨时得先生复信,心中豁然开朗,连声赞道:“理一而分殊,此论妙极矣。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犹孟子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天下之物,无不理一而分殊耳。实可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矣!”

当日,他复信程颐道:

   示论《西铭》微旨,晓然具悉,如侍几席亲承训诱也。幸甚幸甚!

   前书所论,谓《西铭》之书,以民为同胞,长其长,幼其幼,以鳏寡孤独为兄弟之无告者,所谓明理一也。然其弊无亲亲之杀,非明者默识于言意之表,乌直所谓“理一而分殊”哉?故窃恐其流遂至于兼爱 ,非谓《西铭》之书为兼爱而发与墨氏同也。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善推其所为而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谓推之也。孔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则无事乎推矣。无事乎推者,理一故也。理一而分殊,故圣人称物而平施之,兹所以为仁之至,义之尽也。何谓称物?亲疏远近各当其分,所谓称也。何谓平施?所以施之,其心一焉,所谓平也。某昔者窃意《西铭》之书,有平施之方,无称物之义,故曰“言体而不及用”,盖指仁义为说也。故仁之过,其弊无分,无分则妨义。义之过,其流自私,自私则害仁。害仁则杨氏之为我也,妨义则墨氏之兼爱也。二者其失虽殊,其所以得罪于圣人则均矣。

  《西铭》之旨,隐奥难知,固前圣所未发也。前书所论,窃谓过之者,特疑其辞有未达耳。今得先生开谕,叮咛传之,学者自当释然而无惑也。

此后,杨时对洛学探究愈发细致精进,投其门下弟子,愈发众矣。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伊川先生被解除管制后,见当今知名学士均沉迷于佛学,仅杨时、谢良佐潜心探究,感叹道:“今之学者皆流于夷狄,唯杨、谢二君对洛学独专不二,诚心探究,且造诣日深。”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将乐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将乐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将乐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更多]民俗风情
  •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 闽ICP备2023009451号-1
  • 商务合作、新闻线索:0598-2322923 投稿邮箱:2518131381@qq.com 地址:广电大楼6层
  • 将乐县网络投诉举报:zgjlx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