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传奇.三明市将乐县报 倡道东南
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中大臣范致虚上言徽宗皇帝,攻击程颐宣扬异端邪说,造谣惑众,扰乱视听。于是,朝廷下令河南府追缴并烧毁程颐平生所著之书,驱逐其门下所有弟子。一时间,士大夫与学者谈理学而色变,纷纷转向佛学,无一人复敢言道。 洛学处境维艰之际,杨时并未畏葸缄默,反而信至笃,学至诚,业致精。他借其学官与学者集于一身之便利,沉浸经书,务极旨趣;还辗转东南,设坛讲学,著书立说,阐扬理学,推广师说,以致四方之士,纷纷从学,一州人才,彬彬辈出。 宋政和元年(1111年)三月二日,杨时在任所萧山听说挚友邹道乡病重,便赶往毗陵(今江苏常州)探视。 江苏常州晋陵人氏邹道乡,名浩,字志完,元丰进士,曾官右正言、进中书舍人、迁吏、兵部侍郎,做过江宁、越州、杭州知府,杨时任萧山知县时,便与之过从甚密,感情笃深。三月四日,杨时抵达常州,住龟巢巷,次日往邹府探望道乡,可惜天不假其年,此时邹道乡已处弥留之际,三月九日即病逝。 十二日,晋陵名士周孚先获悉杨时来此悼念邹道乡,连忙前往龟巢巷拜访。 周孚先,字伯忱,曾偕其胞弟周恭先从师伊川凡十七载,伊川每谓孚先兄弟气质纯明,可与人道。后闻伊川讣告,复驰至洛阳。自洛阳归晋陵后,任城东书院山长,专祀二程;后又创办城西书院,孚先主教东院,恭先主教西院。 杨时于洛阳拜表院问学伊川之时,便与周孚先相识,今日相见,自然欢喜。彼此寒喧后,周孚先不由分说,便邀杨时到其讲所城东书院为其弟子传授二程理学。杨时亦不谦辞,欣然随之前往。 到得东城书院,但见弟子盈门,无不谦恭好学。一阵掌声过后,孚先谓之其生徒道:“此公杨时龟山先生,其学问胜我兄弟百倍,尔等之高师耳!” 随即,便有好学生徒向杨时施礼道:“《论语》二十篇,何者为要切?” 龟山正告曰:“若仅以一仁字为《论语》全书之要旨,恐所得非真要旨,反失正意,终无实得也。是故,《论语》全书,篇篇均大要大旨。” 又有一生徒问道:“自古而今,圣贤之书甚多,先生以为读何圣贤之书为善?” 杨时反问道:“尔等为何而读书?” 众生徒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杨时首肯道:“欲遂此宏志,《论语》必读耳!古人云:半部《论语》即可治天下。何故?此书言尽仁义孝悌忠信也!” 于常州勾留数日后,杨时听说福建邵武人士李纲寓居梁溪(今江苏无锡),便绕道前往拜访。在无锡,杨时发现此地物饶民丰,人文鼎盛,民风极纯正。尤令其欢喜者,曾师从于伊川先生之学士唐棣,门下弟子胡埕、俞樗,或设坛授学,或著述立言,探究理学。感奋之余,杨时便决意在此创办书院教授生徒,弘扬伊洛之学。 是年五月,杨时与女婿陈渊再次前往无锡,着手创办讲学场所。几经考察,他买下无锡老城东门内临七箭河畔一座轩敞之旧宅,请来工匠,将其改建为书院。朔月,书院即告竣。 一日,杨时立于院前,谓之陈渊曰:“书院即日便开馆,只是尚无命名。”说罢,转身目视其婿。 陈渊便不揣冒昧道:“岳父大人平生所作诗文良多,然最喜《东林道上闲步》一诗。将‘东林’二字为书院名,如何?” 谈起《东林道上闲步》诗,杨时不禁想起十六年前游览庐山之情景。 宋元丰八年(1085年)7月,杨时继母廖太君过世,曾归制回乡理丧尽孝三年。三年后,杨时回任所虔州(今江西赣州)。途中,他绕道九江,直奔庐山。那天,正值望月。游完三叠泉、仙人洞、含鄱口等景点后,又观看了观音桥、白鹿洞书院等建筑。日暮时分,他来到五老峰西北角东林寺投宿。 这东林寺乃我国佛教净土莲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六年(381年),名僧慧远在此建寺讲学,并创立白莲社,倡导弥驼净土法门,后世佛教信徒便尊他为净土宗始祖。当晚杨时于斋膳堂用膳后,便在寺院旁的林荫小道上独自散步。此时,只见皓月初升,清辉朗照,寺院四周,清凉如水,寂静无声,又见院前小溪雾霭氤氲,轻云笼烟,美不胜收,杨时情不能已,便随口赋得《东林道上闲步诗》一首: 寂寞莲塘七百秋, 溪云庭月两幽幽。 我来欲问林间道, 万叠松声自唱酬。 吟罢,忽想起这寺院之掌故,想到理学先贤周敦颐濂溪先生晚年落魄,筑室于匡庐山下小溪之畔,皓首穷经,著书布道;又念及自己虽一心讲学传道,意欲张大师门,无奈政事缠身,至今依然无所作为,一时心中感慨万千,便又赋诗一首,以表心绪: 百年陈迹水溶溶, 尚忆高人寄此中。 晋代衣冠今复在, 虎溪长有白莲风。 而今,即将于无锡开馆授徒,阐扬理学,倡道东南,完成平生之夙愿,自然兴奋不已,连忙称道:“东林,有道存其中,移之为书院名,甚合我意也。” 言毕,挥毫泼墨,便于朱漆牌匾之上赫然写下“东林书院”四字。 东林书院开馆后,杨时又是聚徒授学,又是著书立说,极力宣扬二程理学,江南各地学士闻之,纷纷投入门下。 政和四年十一月,杨时奉宋徽宗圣旨自余杭寓居毗陵。是年十二月,杨时便着手作《中庸义序》,常至夤夜。小婿李郁劝之珍重身体,杨时叹息道:“《中庸》之书,乃圣学之渊源,入德之大方,河南先生推崇有加。而今二程之立言垂训为世大禁,世人无敢言道,其行者,为学者之悲也。颖昌归日,明道先生曾寄道南之厚望,吾岂敢违逆先生之期许?今日吾欲著此书,追述先生之遗训,以其所闻,推其所未闻者,虽未足尽传先生之奥,亦妄意其庶几焉。”《中庸义序》完稿后,杨时又秉烛夜书,为已校正的《伊川先生易传》作后序。 光阴荏苒,如白马过隙。转眼便到了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之端午节。这日中午,杨时想起少年时在家乡过端午节,户户挂菖蒲,家家吃米粽,喝雄黄酒,大人小孩围聚金溪河畔看赛龙舟之热闹情景。而如今,身在异乡为异客,思乡思亲之情油然而生,便自叹自吟道: 悠悠南北各天涯, 欲望乡关眼已花。 忆得高庭谁与语, 应怜游子未还家。 吟罢,唏嘘不已,潸然泪下。 这时,忽接门人禀告:“老爷,沙县罗从彦求见。” 杨时闻报,转忧为喜,连忙吩咐道:“有朋自家乡来,思乡之渴解矣。快请!快请!” 这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号豫章先生,乃福建沙县城西洞天岩人氏,自幼勤勉好学,曾师从延平吴国华先生。宋建中靖国元年( 1101年),杨时任荆州学府教授时,仲素便与同乡学子陈渊一道投书问学杨时。1112年,杨时转任萧山知县,仲素又从延平(今福建南平)前来面见先生,三日后,深感先生之博学,竟惊汗浃背,连叹自己若未拜识杨时,恐枉度此生!杨时亦以为门下众多弟子,罗从彦最适于言道。一日,杨时讲解《易经》时告诉其生徒:“河南伊川先生对《易经》造诣极深,剖析最透彻。尔等若等机会可前往当面就教。”此话他人听后便罢,唯罗从彦十分认真。为筹措盘缠,毅然卖去家中所有田产,不远万里前往洛阳向程颐当面求教,留下“鬻田求学”千古佳话。 罗从彦见先生心情郁闷,便吩咐门子叫来张九成、吕本中、胡寅等杨时得意弟子,一边陪先生喝酒,一边向先生讨教理学之精义。 罗从彦敬罢一巡酒后,便问先生“格物致知”之要旨。 杨时道:《礼记·大学》篇云:“‘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中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学之‘八条目’。 汉郑玄曰:‘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又云:‘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唐孔颖达则以为:‘致知在格物者,若能以学招致所知,则能在于来物。’伊川先生则曰:‘人乃万物之灵,先天有知也,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然因物有迁,迷而不知,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是故,中立以为:致知必先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斯知止矣,此其序也。盖格物所以致知,格物而至于物格,则知之者至矣。所谓止者,乃其致处也。知修身推而至于平天下,莫不有道焉,而皆以诚意为主。苟无诚意,虽有其道,不能行。《中庸》论天下国家有九经,而卒日所以行之者一,一者何?诚而已。盖天下国家之大,未有不诚而能动者也,然而非格物致知,乌足以知其道哉?格物,推之而已。” 其弟子张九成续而问道:“河南二程子曰: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论与‘理一而分殊’之说相背乎?” 杨时连连摇头:“不然也。‘理一’是体,‘分殊’是用,体用虽有别,然用未尝离体也。且以一身观之,四体百骸皆具,所谓体也。至其用处,则履不可加之于首,冠不可纳之于足,则即体而言,分在其中也。吾则以为,理一,仁也;分殊,义也。仁为体,义为用,权其分之轻重,无铢分之差,则精矣。” 二程撒手归西后,中原之地屡遭金兵进犯,北宋江山危如垒卵,朝不保夕,举国上下,人心惶恐。天下大乱,黎民遭涂碳,学论亦难免其劫难。在此天下纷乱之际,杨时毅然肩负起整理师说之重任,修订《伊川易传》、《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及《程氏经说》,二程遗著方赖以传世。此外,杨时著书立言,既承续二程理学之精髓,又吸纳张载“气说”之绪言,对“理一分殊”、“格物致知”、“允执阙中”、“已发未发”等诸论,颇多建树。 桃李枝头,花繁果硕。政和元年至建炎三年,杨时寓居毗陵,不余遗力聚徒授学,弟子逾千人,江南名儒罗从彦、王苹、吕本中、关治、陈澜、张九成、萧凯、胡寅、胡宏、刘勉之、廖刚、李郁等上百名东南名士巨儒,皆出其门下。他们学成之后,散布东南各地,或创办书院,或聚徒授课,纷纷传播濂洛之学,形成理学南传之强大阵容。随后,闽学、湖湘学、婺学之新学便于福建乃至东南区域崛起,东南诸省由既往之蛮荒之地,一跃成为中华文化之重心,倡扬理学之风蔚然兴起,时人誉为“海滨邹鲁”、“理学名邦”。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寿终正寝,中原沦为夷狄,南宋王朝偏安临安(今浙江杭州),二程理学在北国日见衰微。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年)孟夏,杨时落叶归根,返回将乐故里,虽垂垂老矣,仍在将乐、邵武、南平等地聚徒讲学。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阳春三月,杨时应延平名士吴仪、陈灌、黄裳、王汝舟等至交之邀请,不顾路途遥远、年迈体弱,乘竹 筏顺金溪而下,前往南剑州剑浦县(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藏春峡宣讲二程理学。 藏春峡位于剑溪之东,两峰环峙,景致清佳。有咏归台、老圃亭、暗香亭、虚心亭与容照岩错落其中,乃延平逸人雅士汇聚吟诗论学之所。宋元佑五年( 1090年),杨埴公病逝,杨时归乡守孝三年。其间,他听说剑浦县人士吴辅次子吴国华学问宏博,模范端严,不乐仕宦,与其从弟吴熙卜居于城东之藏春峡,备亭馆诸胜,以山水自误,时称“双璧”,便前往拜访。吴仪视杨时为座上宾,于藏春峡老圃亭摆酒设宴,边饮酒边论学,酒酣之际,杨时便与吴仪赋诗唱和,吟道: 山衔幽径碧如环, 一壑风烟自往还。 不似武陵流出水, 残红那得到人间。 此次杨时于咏归台授完课后,又与吴仪国华先生同游藏春峡,虽年事已高,然兴致不减当年,且诗兴勃发,留下《咏归台》、《老圃亭》、《市隐楼》等诗五首。三日后,杨时自剑州至顺昌县绕道邵武和平书院讲学。 和平书院坐落于邵武和平里西北隅,乃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弃官归隐故里时所建,为闽北首创之讲所。杨时十五岁游学邵武时,便于和平书院潜心经史,且日益有声,今日学冠八闽,自然倍受母校尊崇。杨时在此讲学亦格外倾情倾力,从《论语》至《春秋》,自濂学、关学而洛学,无不精讲细说。 杨时自邵武返归故里后,依然壮心不已,时常拄杖前往含云寺讲学,临县泰宁、沙县、顺昌学子纷纷前来听讲。 一日,一听讲者问杨时:“二程一派理学鸿儒皆讲求圣王之学,品高德厚,独思慎行,心怀天下,极具涵养。请教龟山先生,我等后学者如何方能达此境界?” 杨时笑而答曰:“诚敬则可。伊川先生六十五岁遭遣涪州(今四川)编管,横渡汉江之时,因水流湍急,行至中流,所乘船只,几欲颠覆,船中人无不号哭,惟伊川先生正襟安坐如常,毫无惧色。同船者以为圣人,问其缘故,答曰:‘无他,心存诚敬耳’。” 杨时继而阐释道:“‘敬’乃理学者修身养性之道,即令己之心绪聚于道德理性,一心念想天理,使内心不为外物所累,则情感之生发均合乎天理也。持敬,而后便可进入纯然天理之境界,心中惟有天理,而无邪念存焉。” 更令人敬佩者,杨时八十二岁时,尚以嘉美畅达之文辞,译释二程语录,名之《河南先生粹言》,欲使洛学之精华妇孺皆知,理学之光焰烛照东南,实不愧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 后人因有感于杨时传承洛学之诚,倡道东南之功,有诗赞曰: 一 道丧千载,两程勃兴。 有的其编,龟山是承。 龟山之南,道则与俱。 有党其徒,望门以趋。 二 受学伊洛,倡道海滨。 开堂睹奥,扶世觉民。 闽称邹鲁,公则鼻祖。 遗像伊然,师表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