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将乐新闻网 > 民俗风情
红星闪耀 走进中央苏区县--将乐
2011-12-01 14:06:00  来源:  责任编辑:董观生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将乐县属于中央苏区县。至此,三明市共有7个苏区县,即建宁、宁化、泰宁、清流、明溪、将乐、沙县。

  中央党史研究室在给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福建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回复中认为:根据国家民政部、财政部1979年6月24日下发的有关文件所规定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划分标准,同时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说明,将乐是1933年6月至1934年2月中央主力红军东方军开辟的新苏区,属于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的范围。

 

  其实,早在1930年红四军创立宁清归根据地时,将乐就已成为红军游击区。在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瞿秋白、朱德、项英、彭德怀、杨尚昆、王稼祥、滕代远、彭雪枫、毛泽民、肖劲光、刘伯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指挥过重大战斗,将乐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打开历史的记忆,找寻先烈的足迹,追忆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吧--

  苏区第一个红色政权--西区禊俚乡革命委员会

  阳春三月,我们慕名来到禊俚村,寻找当年红军留下的足迹,追寻西区禊俚乡革命委员会的跫音。

 

   汽车在崎岖的乡村公路上艰难地盘旋,底盘低的小轿车一般是上不去的。路越走越窄,坡越爬越陡,林子越来越深,用毛泽东主席的"路隘、林深、苔滑"来形容今日的将乐光明乡禊俚村是再恰切不过了。

 

  站在"禊俚乡革命委员会"旧址上,遥望着黄牛岭上烽火台的残垣,我们的思绪随着白观顺这位84岁老人的叙述,那鲜艳的红五星似乎在我们眼前闪耀、跳跃……

 

  "红军三次来到我们村,每次住二三个月就走。他们早晚训练,出操,升旗,对老百姓很好。我的父亲是游击队队长,有时候带着红军去打土豪分田地,有时候要去找食物给红军吃,有时候去动员躲在山里的群众回家。看到乡亲们下山,红军战士的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笑容。我那时候才七八岁,时常跑到红军住的地方玩,红军还分冰糖给我吃呢。"或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或许是儿时"冰糖"记忆的甜美,抑或是今天生活的美好,老人回忆这段往事时,脸上总是挂着灿灿的笑容。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建宁大捷后,总前委书记毛泽东于当年6月在建宁发出指示,要求"三军团以建宁、泰宁、将乐为工作区域","分配土地、建立政权"。

 

  根据总前委的部署,6月22日,红三军团第六师彭雪枫率部从泰宁经禊俚进入将乐,歼灭了以罗洪标为首的民团400余人,解放了将乐县城和大片乡村。25日,将乐苏区第一个红色政权--西区禊俚乡革命委员会就诞生在禊俚村。(见图一)

 

   据统计,1931年期间,将乐苏区先后成立了中共将乐县委和6个基层党组织和红色政权,在53个乡(村)建立了红色政权和群众组织,21个乡(村)进行了插标分田,完成筹款60万元(含顺昌),扩大红军800余人。

  红军三进三出将乐县城

  将乐地处闽西北,东临顺昌,西接泰宁,南连明溪,北毗邵武,东南与沙县接壤。这里地势险要,山高水长,是兵家必争之地。

   革命战争年代,这里南靠宁(化)、清(流)、归(化)地区,西临建(宁)黎(川)泰(宁)地区,是中央苏区在东面的重要门户。(见图二)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建宁大捷后,总前委康都墟会议决定红三军团向将乐逼近,占领将乐。6月22日,彭雪枫率红三军团第六师从泰宁进入将乐,解放了将乐县城和大片乡村。这一次,红军在将乐城乡战斗生活了50多天,当年秋天撤出县城。

 

   1932年10月22日,红五军团刘伯坚率部追击国民党周志群残部,第二次占领将乐县城。在余坊、泽坊、马岭成立了区苏维埃政府和中共余坊区支部。同年12月,红军撤出了将乐县城。

 

  1933年7月,东方军入闽作战,解放了将乐广大乡村。同年12月30日第三次解放了将乐县城。次年1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再次进驻将乐县城。红军凯旋时,老百姓募集了30块大洋,买了6头肥猪慰劳红军。水南群众自动挑来20多担小菜犒劳红军。

 

   1934年2月,朱德总司令由泰宁经万安,亲临将乐指挥革命斗争。根据将乐位于中央苏区东大门的突出位置,决定由红七军团第六十一团留守将乐。闽赣省委也派出以郑亦胜为团长的工作团进驻将乐,重建将乐苏维埃政府,隶属闽赣省委,成立闽中特区委,负责领导将乐九个区委和沙县的革命斗争,整合巩固了各部队在将乐各区、乡(村)成立的苏维埃政权组织。至此,全县建立了中共基层区委12个,全县6个区全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建立红色政权的村达到89.3%。1934年3月,红军第三次撤出了将乐县城。

  铜铁岭阻击战

  铜岭、铁岭是将乐经归化的必经之地,山高路险。1934年春,红军和进攻将乐苏区的敌人在这里鏖战了两次,战斗之惨烈在历次将乐苏区历次保卫战中是罕见的。

  1934年3月14日,国民党第五十二师从沙县进攻归化,被红七军团第19师包围于归化南部的大岭头,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情急之中,蒋介石命令汤恩伯部驻将乐的第十师南下驰援第五十二师。22日拂晓,敌人援军在铜铁岭遭到红军伏击,敌一团长被红军击毙。溃败的敌军向红军进行疯狂的反扑,三架敌机飞临铁岭上空进行疯狂扫射投弹,但都遭到红军的英勇抵抗。此时,不甘失败的敌人竟丧心病地狂放火烧山。不料,我勇猛的红军却借助火势与浓烟,再次将敌人击溃,致敌死伤400余人。

  "那天打仗,我们吓得连门都不敢出来,只听到'嘟嘟'的机枪声整天响个没停,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白莲镇铜岭村84岁的朱金华老人回忆说。

 

  26日,国民党第十师从归化回防将乐。红军再次在铜铁岭设下埋伏,阻击敌人,双方激烈交战,敌人被打得四处逃散。

 

   "红军把敌人打跑了,村里的人都挑着饭、茶、或其他好吃的东西去慰劳红军。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跑到战壕里去捡子弹壳。"对于战事和战壕,老人清楚的记得,"战壕从这山腰蜿蜒到山顶,共有三层,每层都有通道相连,山顶还有一个像指挥所一样的战壕。山腰的战壕最深,比一个大人还高,有2米多深,山顶的最浅,也有70-80厘米深。"

 

   如今青山依在,战壕依旧(见图三)。只是硝烟散尽之后的铜、铁岭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史料记载,1934年3月5日至3月26日,短短的二十一天时间,红军为保卫中央苏区,在将乐境内的黄坑口、将溪、漠里、积善、城关、阳厝源、曹地、宝台山、界源等地与前来进攻的敌东路军汤恩伯部展开了十三场殊死的激烈战斗,消灭了大批来犯之敌,确保了将乐经归化,将乐经泰宁的交通畅通,配合红军作战。

  苏区处处可见红军标语

  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走到哪里,宣传标语就写到哪里,革命的道理就讲到哪里,革命的种子就播洒到哪里,并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张木金,白莲张厝人,今年66岁。他的父亲张春元,1933年任白莲苏维埃政府副主席,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曾赠给他一枚纪念章(见图四)。老人2006年过世,享年96岁。张木金回忆说,小时候经常听他父亲讲红军的故事,作为苏维埃副主席,他的父亲主要就是配合红军到各村写标语,搞宣传,发动群众参加红军,打土豪,分田地。

 

  在将乐苏区,只要红军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都能找到当年红军留下的足迹和宣传标语。在白莲堪厚村,砖墙上醒目的"没收地主豪绅的土地和财产,分给工农群众(红军宣)"标语清晰可见;在南口温坊苏维埃旧址的墙壁上,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师二团第四连士兵留下的:"1、打到帝国主义,2、打土豪分田地,3、红军是工农的军队,4、解除工农(后面的字体脱落,不详),5、消灭军阀(后面字体内容不详),6、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7、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8、消灭保卫匪团,9、红军反对拉夫子,10、建立苏维埃政府"十条标语依然历历在目;在光明乡禊俚村苏维埃旧址斑驳的墙壁上,两行白底黑字的"军阀打仗升官发财白军打仗白白送死红军打仗分得天地"的标语依然十分遒劲醒目。(见图五)

   苏区故里出将军

  杨英昌是全国解放后,从将乐红土地上走出的一位共和国空军中将。他离家60年一共回将乐四次。第一次是1997年还在空军岗位时,利用休假,回将乐县看望父老乡亲;第四次就是在2006年初,回家乡将乐参加恳谈会,期间还欣然提笔为将乐一中题写了校名。(见图六)16岁离开家乡的杨将军,乡音未改,还能讲将乐话。每次回来,看到家乡的变化,将军倍感欣慰和自豪。

 

   杨将军的老家在将乐县光明乡。他的父亲杨锡光是享受副省级待遇的老红军,他原是一个接骨郎中。1934年1月,杨锡光毅然从戎,参加了红军。次年他就奉调来到中央苏区瑞金,当年10月跟随红一方面军五军团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路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任中原军区卫生部长、四野卫生部主任等。后被选派到苏联学习,回国后任第四军医大学校长。1958年,他从部队转业,到江西省任卫生厅党委书记、副厅长。2000年3月,91岁高龄去世。

  杨英昌是在父亲参军前一个月出生的。自小半耕半读,课余时间上山砍柴,采猪草。捱到解放,他总算读了初中。朝鲜战争爆发,杨英昌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空军,并选送航校学习。毕业后,留校担任飞行教员。1956年,他回到飞行员队伍,从飞行中队长到副大队长、大队长,前后一共在空中飞了整整20年。并先后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政委,1983年任空军某军政委,后任兰州军区空军副政委,1992年任空军副政委。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中将。他先后担任过第六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中纪委委员,党的十五大代表。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会上当选为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红军就是不一样"

  瓜溪,不是溪名,而是一个群山环绕层峦叠嶂的村落名称,它坐落在将乐和泰宁两县的交界处,是将乐县余坊乡的一个建制村。村子离泰宁15公里,离余坊7.5公里。

 

  如今有780余人的瓜溪村,当年仅是一个70多户人家,300左右人的小山村。你可别看它村子小,当时它却是将乐到泰宁的必经之地。无论是将乐到泰宁,还是泰宁到将乐,过往来人、小商小贩大都要在此歇脚,吃饭,住宿。据83岁的肖庆畴老人回忆,当时村里有人开了一家餐馆,生意红火得不得了。

 

  1934年,红军就是从泰宁经瓜溪进入将乐的。"那时候,兵荒马乱,听说部队来了,村里的男人都往山上跑了,谁都不敢呆在家里。"肖庆畴顿了顿,指着眼前的一座老屋说,"这是当时的书馆(类似现在的学校),一部分红军就住在这里(见图七),有的就住在群众的家里。"

 

   站在肖庆畴身边的肖贵松老人接过话茬:"我听父亲说,红军和国民党的军队不一样,纪律非常好,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白天在后山挖战壕,夜里经常开会,从不骚扰老百姓。所以,到了后来,只要是听说红军来了,村里的人再也不会躲藏起来了。"肖贵松的父亲肖文福,当年16岁,老人90岁才过世。

   军民一家亲

  "我母亲还藏过红军呢。"万安镇孔坪村68岁的聂石松自豪地说。当时,敌人经常到山上袭扰红军,为帮助红军伤员转移,当地的村民时常把红军藏在自己的家里。

  海拔逾千米的孔坪村,距镇政府所在地还有34公里,翠竹苍苍,古木林立,层峦叠嶂,易守难攻。

孔坪村有11000余亩毛竹,"竹海"郁郁葱葱,层层叠叠,那密密麻麻修直挺拔的毛竹,好似当年的红军岗哨,又如埋伏在深山的奇兵。昔日竹笋是当地村民的"粮食",饥荒时村里的人,吃笋都吃到怕。今天竹林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每户人家单是笋竹的收入一年就超过2-3万元。

 

  "当年的红军医院就设在一家纸厂里,伤员少的时候,就都集中在"医院"里,多的时候就散住在群众家。敌人来了,就放信号弹,伤员就紧急疏散开了。"76岁的聂观长老人说(见图八)。当年的"医院" 已不复存在,站在旧址上,聂观长老人幽幽地讲起了当年的往事,"红军在孔坪进进出出活动了一年多,成立了根据地,帮助群众分了田地,现在都还能找到当时的分田清单呢。(见图九)。医院很简陋,又缺医少药,有两名重伤的红军战士,就长眠这里了。"说到这,老人的脸色很凝重,眼睛湿湿的。

  苏区人民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

  惟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将乐苏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摧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1930年至1936年的6年间,全县共毁灭村庄20多个,房屋3000多间,人口净减少1276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8%;2482户人家灭失,占全县总户数的15.7%。这些灭失户,绝大多数是红军家属和苏区骨干家庭。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至1936年间,将乐苏区20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人,18200多人参加了游击队与赤卫队,有不少的优秀儿女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肖妹仂仔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个,烈士儿媳余唐妹回忆,她的公公就牺牲在自己的故乡--古镛镇新路口上湖村,牺牲时年仅32岁,她的丈夫才9岁。当时村民慑于那白色恐怖的淫威,连尸首都不敢认领。她公公的尸首是牺牲后三四天才被村民悄悄地草草收埋,至今连墓碑都没有。(见图十)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中央苏区分团第十一分队访问将乐苏区时,对将乐作为苏区县的客观存在和斗争史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验证。(邓天才)

 

图一:将乐苏区第一个乡红色政权--西区禊俚乡革命委员会成立所在地旧址

 

图二:将乐县全图

 

图三:白莲铜铁岭战役红军战壕遗址之一

 

图四:中央政府送给张春元的纪念章

 

图五:温坊村苏维埃旧址墙壁上的红军标语

 

图六:2006 年初,杨英昌将军(前排右二)回将乐,到县博物馆参观

 

图七:1934年,朱德从泰宁途经将乐余坊瓜溪村住所旧址

 

图八:今年76岁的孔坪村村民聂观长在去年秋天在红军当年战斗的地方演示红军使用信号枪的情景

 

图九:红军时期万安孔坪村村民插标分田清单

 

图十: 清明前夕,肖同生在祭奠他的爷爷——红军烈士肖妹仂仔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将乐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将乐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将乐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将乐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
[更多]民俗风情
  •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 闽ICP备2023009451号-1
  • 商务合作、新闻线索:0598-2322923 投稿邮箱:2518131381@qq.com 地址:广电大楼6层
  • 将乐县网络投诉举报:zgjlxwwxb@163.com